分析智慧景区的建设以及未来展望
从新冠肺炎疫情剖析目前景区智慧系统的普遍建设误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旅游行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得见的物质损失、辛勤汗水、心痛泪水,更有看不见的千万业内人士的心血和焦虑,包括做景区建设配套的智慧旅游技术公司对于如何有效应对也显得力不从心,是时候认真思考智慧景区变革问题了。
目前全国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传统做法就是监控、WIFI、广播、票务、OA等管理、服务、营销系统的简单堆叠,大家各自为战,自娱自乐,难道这就是文旅景区领导的最终目标吗?
基于景区智慧系统建设《指南》要求的深度思考
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份综合疫情防控发展和经济发展、旅游业如何恢复、重振的具体举措。《指南》全文不拖泥带水,对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求、对游客的管理要求、对逐步开放和恢复景区正常运营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说的简洁、明了、清晰,体现了文旅部务实的工作作风。《指南》也是给因疫情遭受沉重打击的文旅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重振信心。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很多智慧旅游行业人士提出的票务预约制、景区红外测温等,这些标准动作当然一定要有,这个是企业从社会责任、疫情防控的大局考虑的。
如何走出智慧景区管理系统的建设误区,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笔者所谓的旅游信息化公司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本末倒置。预约制、红外测温等技术手段的根本前提是不是都是在游客量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甚至超过之前游客量的基础上才用得上?才是景区管理者的初衷?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分支,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理念。2014年为“智慧旅游”元年,同时也开启了景区的智慧化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国景区景点数量达到22万个。其中,A级景区超过7000家,国内共有250家旅游景点被评为了国家5A级景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景区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新技术接轨,打造智慧+景区,才能拥有市场,吸引游客,获得盈利。
目前,智慧景区的发展主要采用技术+的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促成景区更新迭代。从对象而言,智慧景区以游客和景区为中心进行工作的开展。
游客是景区收入的来源,是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游客体验则是对一个景区形象的考核指标。因此,智慧景区围绕游客体验,在入园、游览、线路、营销等各方面都“改头换面”,旨在为改善游客体验,让游客做到轻松出游,免于信息、交通、购物、住宿等方面的困扰。具体来说,景区采用了票务系统、导览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软件设施,同时使用闸机、触摸屏一体机、手持检票机等硬件设施,全方面打造无障碍体验。
从景区而言,智慧+的理念在于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成本包括员工开支、工作效率等,收益则从门票经济扩展至周边经济,延长产业链。举例来说,单个景区为节省成本,首先就得考虑用机器替代人工,投入少、效率高。票务系统的在线销售渠道和闸机检票,则从票务端减轻了景区压力,数据分析中心自动统计数据、生成财务报表,则是在数据上节省了大量人力开支,且数据更清晰准确。
请大家仔细想一下,景区花了这么多钱建设了花样繁多的信息化子系统,但是你的管理系统、客服服务系统能对眼下流行的的营销推广短视频、全媒体营销平台形成互动、发挥价值吗?现状下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语惊醒梦中人!
各系统都在自己玩自己的,营销手段还是拿票务分销、OTA合作等老三样的三板斧,傻傻的等着旅行社、OTA给你流量给你钱?能否真正建立私域流量、圈粉圈钱圈游客?你的平台能无缝将抖音、火山流量用户直接转化成你的目标客户吗?你除了来一个游客卖一张门票以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盈利手段了?是不是真的应该仔细思考一下了?
智慧景区的发展是多角度的,除开服务对象角度,还可从内容建设上进行划分。从内容上而言,智慧景区表现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智慧景区的大致方向都是一样的,便是与新技术、新行业结合,景区更智能化、信息化。
既然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现状有了一定了解,那么是否能对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定预测呢?
第一,从单一游览景区向综合性景区发展。传统景区是单一游览性质的,智慧景区则是对景区进行升级包装,向历史文化体验游、生态旅游区、专项特色旅游区等方向发展。更加多元的产品、丰富的产业链,能满足更多游览类型的需求,提升景区的盈利空间。
第二,从浅层旅游向深层旅游转变。前面提到,如今全国有非常多的景区,其建筑、设施、体验其实都大同小异,游客也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对景区而言则意味着价值浸入不够,很难靠游客口碑获得持续经济。智慧景区则需要加强自身的体验设计,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深化自己的服务,提供特色项目或价值塑造,完成深度游览的转型。
第三,以景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目的地扩展。单个景区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且景区属于单次消费,如今很少会有人专门来体验一个景区,多是抱着游览整个区域的心态。举例来说,就好似如今的特色产业小镇,单个景区投资大、运营难,何不报团取暖形成特色景区圈。既方便游客丰富游览体验,同时又增强了景区的服务能力。
目前,文旅结合已经出现苗头,景区应该借鉴这种形式,在景区+技术的硬性体验上融入景区+文化的感性体验,才是未来景区真正的智慧化建设。旅游产业/智慧旅游行业在逐渐成长和进步,过去的“非典”如此,现在的“新冠”更是如此。找准痛点、技术赋能,增强智慧化功能是真正不让你的投入打水漂,是真正让大家遇到相同问题时你的手段比你的竞争对手多、应对更从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连钟南山院士都在为旅游行业站台了,你还没有信心和行动吗......
> 上一篇:智慧餐饮管理方案持续助力行业大变革
> 下一篇:论国内旅游景区管理的不足以及解决方案